“三農”問題,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。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。針對我國人增地減的嚴峻形勢,我于2006年提出超級雜交稻“種三產四”豐產工程的設想和建議,希望通過這一工程的實施,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,提高農民種糧的經濟效益,確保國家糧食安全。
所謂“種三產四”就是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,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,節余1/4也就是等于增加1/4的糧食耕地。建議用5年時間,到 2011年全國推廣6000萬畝,產出現有8000萬畝的糧食,等于增加了2000萬畝糧食耕地,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。
近年來,我國的水稻平均畝產420公斤左右,雜交稻470公斤;日本的是440公斤。我國的超級稻育種計劃,分三個階段進行:第一期(1996-2000 年)的產量指標是大面積示范畝產700公斤,已在2000年實現;第二期(2001-2005年)的指標是畝產800公斤,已提前一年于2004年達標;第三期(2006-2015年)的指標是畝產900公斤,目前正在攻關中。
近幾年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(約2000萬畝)的第一期超級雜交中稻的平均畝產為550公斤左右,2006年第二期的超級雜交中稻開始推廣,其產量又上了一個新臺階。如浙江金華市的千畝示范片平均畝產為659公斤,湖南溆浦縣1.2萬畝畝產過了700公斤,自然條件較差的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0萬畝平均畝產在600公斤以上。這些高產實例表明,“種三產四”在技術上已經成熟。因此我向湖南省領導建議實施該項目,得到他們的重視和支持,采納了我的建議,于2007年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,每縣示范300畝,其中有雙季早、晚稻,一季中稻和一季晚稻。經專家驗收,有18個縣達標。例如,其中7個中稻示范縣的平均畝產是712公斤,而該示范基地前三年的平均畝產是508公斤。
今年,由于受條件限制,只能在原20個縣繼續推行該工程,但示范面積有所擴大,最小的仍為300畝,最大的在1萬畝以上,現已驗收的5個雙季早稻的示范縣全部達標,更有兩個萬畝中稻示范縣的產量超過了“種三產四”的指標。
不少省、市對開展這項工程十分積極,例如安徽蕪湖市在政府引導、企業參與和我中心的技術幫助下,2007年示范區2500畝,平均畝產728公斤,今年擴大到20.5萬畝,畝產657公斤,均超過該示范區前5年的平均產量1/3以上;河南信陽市商城縣今年的萬畝示范片,總產710萬公斤,相當于該示范區前 3年1.35萬畝的平均總產。以上事實說明,只要加大力度實施,“種三產四”的目標就能夠實現。
現在特別地建議,希望把“種三產四”豐產工程作為國家重點予以立項,從而充分調動各級政府有關部門、科研單位以及企業的力量和積極性,加大力度推進該項工程,以期5年內實現在全國發展6000萬畝第二期超級雜交稻,產出現有8000萬畝糧食總產的奮斗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