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棉所、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和公益性棉花科研專項組于2008年對16個產棉省市區、180個定點縣團場、6390戶定點農戶進行全程跟蹤監測,獲得大量當前棉花生產情況,發布品種和種子簡要報告。
一、品種(系)數量大幅度增加
1、全國品種(系)數579個。監測結果顯示,全國棉花播種品種(含沒有審定的品系、組合、材料、代號和不知名等,后同)579個(表1),增(與2007年比較,后同)108個,增幅 22.9%。常規棉158個(表1),增14個,增幅9.7%;占品種數的27.3%,減3.3個百分點;占播種面積的36.1%,減3.6個百分點。雜交棉(種)218個(表1),增61個,增幅38.9%;占品種數的37.7%,增4.3個百分點;占播種面積的33.3%,增2.5個百分點。長江基本雜交種化,黃河種植面積擴大,西北以兵團為主的示范在加快。
Bt棉270個(表1),其中“合法”102個,具抗蟲性 168個,增55個,增幅25.6%;占播種面積的70.6%,增4.5個百分點。其中,通過安全性評價、允許環境釋放的Bt棉花品種(即合法)102 個,增44個,增75.9%;占品種數的17.6%;占播種面積的44.5%,比去年增10.4個百分點。在合法的Bt棉中,美育4個,占Bt棉播種面積的4.3%,減45.5%。具有抗蟲性(通過安全性評價,但沒有以Bt棉的名義審定的品種之和)有168個,增11個,增7.0%,占品種數的 29.0%,占播種面積的26.1%,減5.9個百分點。合法與具抗蟲性的品種占總播種面積的70.6%。結果表明國產Bt棉繼續占絕對主導地位。
優質專用棉27個(表 1),占品種數的4.7%;減8個,減20.6%;占播種面積的3.0%,減1.8個百分點。主要是海島(長絨)棉(絨長35mm以上)面積120萬畝(含海陸或陸海雜種),預計產量12萬噸,主要分布在南疆和東疆。中長絨棉(絨長31~34mm)面積60萬畝,預計產量5萬噸,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、南疆和北疆。高比強棉(比強度35cN/tex)面積70萬畝,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,預計產量6萬噸。彩色棉播種面積12萬畝,預計產量1萬噸,分布在北疆、南疆和河西走廊,內地僅有少量種植。
其它(含代號、不知名品系、高代材料、自選自留和雜種親本等)191個,增63個,增49.2%;占品種數的 33.0%,增5.8個百分點;占播種面積5.7%,減3.9個百分點。
2、優勢品種(組合、系)51個,占全國面積的63.4%,減1.0個百分點。2008年占全國播種面積0.5%以上(面積43萬畝以上)的品種(組合、系)51個,依次是:魯棉研28占 5.9%,中棉所41占3.4%,新陸早26占3.2%,新陸早36占3.0%,鄂雜棉10、魯棉研21各占2.7%,晉棉38占2.4%,國欣3號占 1.8%,新陸早31、中棉所49、鄂雜棉23各占1.5%,新陸早33、中棉所43、魯棉研25各占1.4%,湘雜棉8號、魯棉研15、豫雜35、魯棉研23各占1.3%,邯333占1.2%,中棉所48、中棉所35、中棉所47、魯棉研24、鄂雜棉11各占1.1%,新陸中35、冀豐197各占 1.0%,鑫秋1號、邯4849各占0.9%,邯鄲802、湘雜5號各占0.8%,科棉3號、中棉所40、魯棉研27、81-3、中棉所45各占 0.7%,冀豐106、欣抗4號、皖棉34、中棉所42、新陸早24、鄂雜棉6號、冀228各占0.6%,鄂雜棉17、DP99B、邯5158、蘇棉 22、新陸早13、銀碩1號、中棉所44、巴棉3號、岱雜棉1號各占0.5%。
二、棉花種子技術水平不斷提高,市場化進程因補貼出現新變化
1、種子技術水平。監測顯示,2008年棉花生產使用毛子占總用種量的5.7%,減15.2個百分點;光子占21.6%,增13.3個百分點;包衣子占72.7%,增1.8個百分點;光子和包衣子占94.3%,增1.8個百分點。
2、種子市場化程度。全國棉種市場化進程又有所加快。主要標志是農民自留種繼續下降,農民自留種子占11.0%,下降6.3個百分點。統一供種占49.7%,繼2007年增19.8個百分點之后今年再增17.4個百分點,農民市場購買占39.3%,繼2007年下降17.2個百分點后再下降11.1個百分點。
三、雜交棉制種呈現“北平西增”格局
今年全國雜交棉制種面積約13萬畝,比2007年增13.0%,呈現“北平西增”格局,內地制種面積約11.0萬畝,基本持平;新疆近2萬畝,增幅大。預計雜交種單產95千克/畝,減2.8%,總產1.2萬噸,增 9.1%。值得指出的是,新疆兵團大力發展雜交棉制種,走自制自用的路子。一些團場采取蔬菜大棚種植,制種產量高,效益佳。
四、討論和建議
1、品種多亂雜加劇。實行良種補貼的初衷旨在提高優良品種的覆蓋率,遏制品種多亂雜不斷擴張,然而這個目標難以實現。據監測結果,2007年品種(系)數比 2006年增加了28.5%,優勢品種的市場份額減少3.8個百分點。今年品種數量又比去年增加22.9%,優勢品種的種植面積下降到6%以內,近3年全國沒有一個品種的種植面積達到10%。分析原因:一是品種審定過多是品種多亂雜的源頭。近兩年通過國家和地方、不計重復審定的品種數有100個。二是品種來源更加廣泛,除原來國家和省級科研機構以外,來自公司和個人的數量正在快速增加。三是按一個品種使用壽命3~5年計,全國一年種植的品種(系)至少有 600個。
解決品種多亂雜問題,首先要從源頭抓起,嚴格審定制度是控制品種多亂雜的根本措施。二是加快品種退出速度。三是優勢品種推廣要研究新方法,委托一家公司不與同時委托幾家公司推進,后者的效果肯定大于前者。
2、建議良種補貼實行普惠制,延長補貼年限,提高補貼強度。2008年國家繼續實行棉花良種補貼,然而,由于補貼采取非均衡因還有一半多的面積不補貼,其示范和引導的作用還有限。因此,建議良種補貼采用普惠制,補貼年限由2年延長到4年,補貼資金從15元/畝提高到30~50元/畝,這將有利加快優勢新品種的脫穎而出,也有利于優勢公司的培育和形成,在攻克多亂雜頑癥方面有所作為。(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 毛樹春 王香河)